世界衛生組織(WHO)認識到安全,特別是生物安全,是一個重要的國際性問題。2019年全球爆發的新冠疫情又是對國家生物安全問題處理能力的考驗,我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衛生機構緊急制定各類聯防聯控的方案及法規,成功控制疫情的進一步爆發。
為了維護國家安全,防范和應對生物安全風險,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保護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促進生物技術健康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020年10月17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自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
生物安全法明確了生物安全的重要地位和原則,規定生物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維護生物安全應當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以人為本、風險預防、分類管理、協同配合的原則。生物安全法完善了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基本制度。規定建立生物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制度、風險調查評估制度、信息共享制度、信息發布制度、名錄和清單制度、標準制度、生物安全審查制度、應急制度、調查溯源制度、國家準入制度和境外重大生物安全事件應對制度等11項基本制度。
按照二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的工藝流程,其內部動線分為人流、物流;其中人流是實驗人員、辦公人員以及指包括外來訪問人員進出實驗室的通道;物流是指實驗室檢測試劑、耗材、辦公用品、設備等清潔物資進出實驗室的通道,物資試劑庫房可考慮設置在輔助工作區;標本流是檢測樣本進入實驗室的通道,同理,污物流是檢測后標本及實驗過程中被污染的廢棄物運出實驗室的通道;對于空氣流,目前僅對開展臨床基因擴增檢驗的實驗室有強制要求,其余未進行強制性要求,有條件的實驗室可考慮進行規劃;其中主要涉及的若干區域和功能房間有:
laboratory containment area:是指生物風險相對較大的區域,對圍護結構的嚴密性、氣流流向等有要求的區域。
non-contamination zone實驗室輔助工作區指生物風險相對較小的區域,也指生物安全實驗室中防護區以外的區域。 主實驗室(main room):是生物安全實驗室中污染風險最高的房間,包括實驗操作間、動物飼養間、動物解剖間等,主實驗室也稱核心工作間。 緩沖間(buffer room):設置在被污染概率不同的實驗室區域間的密閉室。需要時,可設置機械通風系統,其門具有互鎖功能,不能同時處于開啟狀態。